全屏 含山县街道地图 含山县乡镇地图 试试看!
456地图安徽省地图巢湖市地图巢湖含山县地图[切换城市]-→ 三维地图 网站简介:提供城市三维/卫星/电子地图、区县/街道/乡镇地图、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巢湖地图 辖区: 【居巢地图 | 庐江地图 | 无为地图 | 含山地图 | 和县地图】 其他: 【查车架号】 【二手车查询】 【出险记录查询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含山县地图

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含山县位于安徽省中东部,隶属于巢湖市,介于合肥市、南京市、芜湖市、马鞍山市的中间位置,距这4个城市均不超过100公里。全县面积1047平方公里,人口45万,现辖9个镇、1个乡。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6.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财政收入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农民人均纯收入2944元。

中文名称: 含山县
外文名称: HanshanXian
所属地区: 中国 安徽省
地理位置: 位于安徽省中东部
面积: 1047平方公里
人口: 45万人
著名景点: 褒禅山风景区、太湖山风景区

目录

基础设施
县名由来
土特名产
  1. 农副产品
  2. 手工艺品
  3. 名菜
  4. 名点
  5. 名酒
含山风俗
  1. 岁时节日
  2. 婚丧喜庆
  3. 迷信陋习禁忌
历史沿革
自然地理
  1. 气候
  2. 地貌
  3. 矿藏
  4. 水文
行政区划
凌家滩古文化遗址
  

基础设施

  完善配套 交通方面,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砂石路。公路有“三横一纵一高”,合宁路在北,巢宁路居中,合芜路在南,塔古路纵贯全县,合巢芜高速公路横穿全县4个乡镇;淮南铁路穿越县境;裕溪河、牛屯河、滁河、得胜河、清溪河五条河流常年通航,直达长江。城镇建设方面,1996年在全省率先高起点、高标准地完成了全县所有集镇的建设规划,全面实施了村镇规划工程,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电信方面,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农话发展居巢湖第一,全省第二。供电方面,作为全省4个农网改造试点县之一,2001年4月份率先在全市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任务。 供水方面,14个乡镇均建有自来水厂,全县蓄水工程总蓄水量1.2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丰富 地下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藏有石灰石、石膏、白云石、大理石、耐火粘土、萤石、重晶石、石英、煤、磷等10多种,其中石灰石属特大型矿床,储量在3亿吨以上,无水硬质石膏矿为国家优质矿藏,总储量约52.8亿吨,品位一级。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5%,活立林蓄积量达68万立方米。

县名由来

  含山县历史悠久,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分历阳县西部地区设置含山县。县名的由来有两说: 一说是以县境内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横山。《清一统治》说“在含山县西30里,崔嵬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因以命名”。
  一说是县城周围环山,故名含山。
  武德八年(625年)县废。武后长安四年(704年)复置,更名武寿县。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原名含山县。明初裁革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存和州,含南一部分属无为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含山县,属和州,至清季不变。
  1958年12月和县、含山县合并为和含县。1959年6月和含分开,复设和、含二县。

土特名产

农副产品

  一、玫瑰花 玫瑰花,俗称大红花,为蔷薇科蔷薇属落叶丛生灌木。朵大、瓣厚、色紫、香气浓郁、鲜艳者为佳。采摘后加工成干花,是食品、香料工业原料,可提炼玫瑰花油,制成玫瑰油香精、玫瑰膏、玫瑰露和营养丰富的罐头食品。花蕾和根可入药,有理气、活血、收敛功效。玫瑰花油,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相当4~6倍黄金价格。
  县内种植玫瑰花,一百多年前就形成商品生产规模,远销省内外。1988年种植300余亩,集中分布在姚庙乡,巨兴、昭关、仙踪、骆集等乡(镇)零星种植。年产鲜花2.5万公斤,年收购2万多公斤。
  二、红瓜子
  红瓜子,即红打瓜子,是县内重要出口产品。含山红瓜子颜色深红,大小均匀,壳薄肉厚,独具香味,深受港、澳同胞和东南亚国家消费者喜爱。产区主要分布在巨兴、清溪、半湖三乡(镇)。1985年以来,年种植4000亩左右。年产红瓜子200~250吨,年收购200余吨。
  三、荸荠 县内栽植历史悠久。著名品种有“苏荠”、“界荠”。尤其是苏荠,皮色深红,肉色白净,皮薄、味甜、质细,渣少,被列为荸荠最佳品种。
  荸荠营养丰富,含蛋白质1.5%,糖类21%,脂肪0.1%。药用有破积攻坚、止血、治痢、解毒、发痘、醒酒等功效,并能制淀粉,粉丝、饴糖,酿酒。耐贮藏、运输、在蔬菜和水果市场上起调节作用,是人们喜爱的冬令蔬菜和果品。荸荠全县分布。主产地含南张疃乡,1988年种植面积约700亩,年产量300多吨,主要销往蚌埠市加工罐头出口。
  四、黄花菜 学名萱草,古称忘忧。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花含有丰富硫氨素、尼克酸、核黄素、胡萝卜素、抗坏血酸、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份,不仅是干菜珍品,还有安神、消炎、解热、活血、利尿、通乳、健胃等功效。主产地陶厂镇西塔行政村。关镇、清溪、张公、仙踪等乡(镇)也有种植。1982年以来,全县种植300亩左右,年产1万多公斤。
  五、昭关银须茶
  银须茶1984年创制。外形白毫披身,似针如须。香气清高持久,味甘醇,汤色清澈、明亮,叶片嫩绿匀齐。清明前后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制成。长短、大小、粗细、色泽一致。1984、1986、1987年,在巢湖地区名优茶评审会上,三次获特等奖。1986年,中国茶科所为银须茶作出书面鉴定。著名茶叶专家、安徽农学院茶叶系陈椽教授,1987年亲临指导采制技术,认为银须茶外形别具特色,品质优良,符合名茶标准。同年,昭关银须茶采制技术,在《中国茶叶》第二期发表。产品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赞赏。产地,主要是长山、刘武、方赵等茶场。1988年,产干茶40公斤。
  六、昭关松针茶
  松针茶,因外形紧结、圆直、挺削、似松针而得名。香气清爽持久,汤色清澈,叶底嫩绿明亮。谷雨前后,采摘初展之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制成。芽叶长3~3.5厘米,大小匀齐一致。1985年,巢湖地区名优茶评审,昭关松针茶获特等奖。1987年,《中国茶叶》第二期,发表昭关松针茶采制技术。产地,主要是长山、刘武、官塘等茶场。1988年,产干茶4000公斤。
  七、福山树苗 福山乡培育树苗,历史较久。清光绪年间(1875~1908)这个乡大司村农民就培育马尾松树苗,除自栽外,并向外地销售。建国后,福山乡群众性育苗兴起。1963年春芜湖行署林业局在大司村召开全区育苗现场会。会后,这个村司家朋被派往无为县做育苗技术辅导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乡每年育苗近千亩。由单一培育松苗发展到培育杉木、外松、池杉、水杉等用材林、经果林和花卉等多品种。1983年,福山乡成立种苗公司,专门经销苗木和种子。全乡所产苗木,除供应县内造林外,还销往省内40多个县市和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南等省。
  八、桔梗 桔梗又名大药、山铃铛花、四叶菜,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属名贵中药材。根部入药。根肉质,圆锥形,色洁白,质坚韧。味微甜,细嚼微苦,具有消炎、宽中下气、宣肺、散寒、祛痰等功效,广泛用于中成药和中药、西药配方。县内大部分山区都有分布。
  1965年收购8.35万公斤,在全省占第二位。1970年至1985年,总收购量15.06万公斤。由于多年大量采挖,桔梗资源逐年减少。1986年家种桔梗培植成功。
  九、明党参
  明党参。俗称山谷萝卜,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县内名贵中药材之一。根部入药。根粗壮,呈柱形或粗短纺锤形。味甘微苦凉,养血生津、润肺、化痰、止咳、平肝、和胃、解毒,主治痰火咳嗽、喘逆、头晕、呕吐、目赤、白带、疗毒疮疡等。主要分布在昭关、褒山等低山丘陵地带,70至80年代初,年收购量较大,最多年收购4万公斤。畅销沿海省、市及东南亚地区。由于长期大量收购,资源衰退,80年代中期产量下降。
  十、徐长卿
  徐长卿,又名牙蛀消、逍遥竹,为罗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根、茎或带根全草。分布在太湖山、羊山、苍山等低山丘陵地带。主要用于镇痛、止咳、利水消肿、活血解毒,对胆结石、肾结石疗效甚佳。历史上为冷备药品。随着现代科学进步,徐长卿药用价值提高,市场紧缺,供不应求。1979年,县内开始大量收购。至1986年,共收购13823公斤。其中1981年收购4582公斤。
  十一、绞股蓝 绞股蓝,为葫芦科绞股蓝属多年生攀枝草本植物。异名小苦药、公罗锅底、遍地生根。主要分布在太湖山、苍山一带。1985年8月,县中药材资源调查与区划外业普查队首次发现,经专家鉴定,确认为疏花绞股蓝。后又发现绞股蓝和喙果绞股蓝两个品种。
  绞股蓝是珍稀中药材,药用根茎和全草。80年代以来,经国内外医药专家研究,发现绞股蓝含有几十种皂甙,具有降血清中性脂肪、总胆固醇水平和防治传染性肝炎、肾盂炎功能。治疗骨癌、胃癌、肝癌、直肠癌、肺癌等20多种癌症有显著效果。其消炎解毒、止咳祛痰作用亦较强,可治疗慢性气管炎。
  十二、鹿茸
  鹿茸有梅花鹿茸和马茸。梅花鹿鹿茸,又叫黄毛茸,花茸。多数有1—2个分枝。马鹿鹿茸,又名青毛茸,比梅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产地,县南太湖山养鹿场。年产茸4000余两。主要销往山西、江西、福建等地。
  鹿茸是贵重中药材,性味甘、咸、温、无毒。主要营养成份有鹿茸精、钙、磷、镁以及卵激素“雌酮”等有机物。功能: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以鹿茸为成分中成药品种较多。
  十三、螃蟹
  早在清代,县内三汊河螃蟹即以个大体健,肉肥黄满,风味独特,著称省内外。据经验者谈:将三汊河螃蟹仰置于玻璃板上,它能自动翻身,他地之蟹则不能。螃蟹个体重一般150克左右,肉质细嫩,卵厚膏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克鲜蟹肉,含蛋白质14克,为猪、鱼肉5倍多,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为青虾4倍、70倍,维生素A和核黄素含量都较高,还含有钙、磷、钾、钠、铁等多种微量元素,有促进人体生长、增强抗病能力等药用价值。80年代,年产成蟹50余吨,行销国内外。
  十四、雏禽
  含山是沿江县市雏禽集中产地之一。每年孵化鸡、鸭、鹅数百万只,销往华东、中南、东北十几个省、市。
  县内雏禽,主要由孵坊(又叫炕坊)孵化,历史悠久。远途销售,算好途中日程以即将出孵蛋(俗称瓢蛋)外运,到达目的地出禽。雏鸭价格,雌贵于雄。孵坊师傅以手捏雏鸭肛门部位,雌雄自分,百不失一。1983年,全县孵坊37家,孵化雏鸡59.5万只,雏鸭568.2万只,雏鹅117.5万只。1988年,孵坊发展到63家,孵化雏鸡、鸭、鹅942万多只。
  十六、蜂蜜
  县内蜜源植物较多,有油菜、紫云英、蚕豆、芝麻、玉米、黄豆、棉花、茶、洋槐等。据调查,1984年主要蜜源植物18.03万亩,其中油菜8.31万亩,紫云英6.26万亩,棉花3.46万亩。
  蜂蜜,主要依靠外来放蜂户。县内70年代开始养蜂。1988年养蜂833箱。每年春季油菜花、紫云英、洋槐花开放时,浙江、江西等地养蜂户来含山放蜂,所产蜂蜜(包括蜂王浆)就地出售。年收购蜂蜜12~15万公斤,1985年,收购20.5万公斤。以紫云英、洋槐花蜜为上乘。

手工艺品

  一、铜闸焰火
  焰火,俗称“放花”,一度享有盛名。清咸丰年间(1851—1861),铜闸镇陈姓花爆店开始研制焰火。用硝、锑、镁等矿物质为原料,燃烧时,发出红、黄、蓝、紫等各种色彩,亮度很高;再以纸、线、铁丝等,将需做的花色品种,分扎成多层次、数架档,根据需要燃烧时间的先后和高低,配上不同火药、引信,固定在一只盆架里便成。放焰火时,只要将第一个引信点燃,焰火便在火药推动下,腾空而起。随着各层引信逐个点燃,焰火各种形态便五彩缤纷展现在观众眼前。如“天女散花”、“三羊触角”、“花猫扑彩蝶”、“炮打西洋城”、“满天星”等。还能制作显现标语口号,使焰火持续闪亮两至三分钟,如“年年有余”、“五谷丰登”、“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等。极受人们称赞。
  50至60年代,铜闸陈尚炎、申广亮、过大顺等,每年都制作一批焰火,销往合肥、安庆、北京等城市。1952年,过大顺被邀到北京放焰火,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由于制作焰火危险性大,年青人不愿学习,60年代后,很少有人制作。
  二、刻欢 欢门,又称五福、挂钱。县内习俗,春节家家户户门楣贴欢门,以示庆贺。相传明、清年间,县境西南今林头镇东戴、胡楼一带,就有传统刻纸工艺品——欢门。刻者运用刻刀,在红纸上刻成各种吉祥图案和吉利词语,给春节造成欢乐气氛。图案有“龙凤呈祥”、“双龙争珠”、“丹凤朝阳”等。词语有“福禄寿财喜”、“招财进宝”、“四季平安”等。内容不断更新。相沿至今,久而不衰。褒山乡严庄、鲍庄两村刻欢门历史也较长。每到冬闲,家家刻纸,成为副业一大收入。
  三、吹糖菩萨
  吹糖,又名捏巧,古称“气汉”。制法:在糖稀中掺和色料,吹制成各种精致物品,售给儿童。糖吹物品小巧玲珑,色泽鲜艳,晶莹透亮,形象逼真,既能吃,又能玩,深受儿童喜爱。
  吹糖始于清末今张疃乡郑墩村民郑盛祥,后传开,开始吹制,仅大刀、口哨、葫芦等十几个品种,后不断更新,现可吹制飞机、枪炮、汽车、宝塔及鸟、兽、花卉等近百个品种。改革开放以来,每年冬春农闲季节,仅郑墩村就有60多副糖担外出。少数在县内,多数到合肥、铜陵等城市走街串巷经营。
  四、素绒画
  素绒画,是吸收国画技艺,以禽鸟羽作原料,以针作笔,涂绒代墨,加工精制而成。所制动物,形态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给人以立体感。
  张疃乡龙台行政村戈彰和始制素绒画,现已成立工艺厂,所制品种较多。如小双狗、熊猫、上山虎、下山虎、立体山水画等。其中“猫”种类较多,形态各异。如金银猫、坐猫、喂奶猫等。1984年素绒画参加广州交易会,1985年秋参加全国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荣获部优。“双猫献花”、“双猫戏鱼”、“野渡无人舟自横”等作品,1988年8月20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亚洲产品展览会”上参展,并作为民间土特艺术品赠送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友人,获高度评价,
  五、扎彩
  县内民间扎彩,历史悠久,有扎灯、扎灵两大类。其中,扎灯较普遍。运漕、铜闸、林头、清溪、巨兴等乡镇,都有扎彩办灯会习俗,庆丰收,欢度节日。
  彩灯种类很多,如马灯、兔灯、蚌精、虾精、蟹精灯等。其中龙灯有老车龙、苍龙、滚龙、长龙。还有神仙灯,如和合二仙、福禄寿三星、八洞神仙等。再便是杂灯,如船、车轿、花挑、花篮及各种花草灯。彩灯无固定式样,全靠扎工构思设计。巨兴乡太平行政村老艺人丁善智,自幼学习扎彩工艺,他扎的走马灯、纱灯、花灯尤为精美,深受群众喜爱。
  六、剪纸
  县内铜闸,褒山一带,民间剪纸工艺较普遍。用一张薄纸,一把剪刀,巧妙剪出各种花卉、鸟兽、鱼虾,以及戏装人物、胖娃娃等平面装饰艺术品,美化生活,深为劳动人民喜爱。平时常看到家庭摆设、馈赠礼品和喜庆节日门窗上配有剪贴,可谓“妙剪生花”。近年来,年青人追求“西洋化”,传统剪纸工艺很少有人研习。
  七、苍山磨刀石
  苍山磨刀石是县特产,明洪武四年(1371),即有蔡氏在苍山开凿糙石,制作磨具。其技艺不外传。直至建国后1966年苍山磨刀石厂成立,始收外姓徒工。年销量30多万件,500多吨。磨刀石有粗石、细石之分。粗石色黄硬度高,脆性强,适用于造纸、印刷等企业磨砺切纸刀具;细石色青,有光泽,硬度稍低,韧性强,适用于剪刀厂、屠宰场、食品厂等刀具磨砺。轻重工业一些机器部件,也用细石水磨。刀具经磨砺或水磨后,刀刃锃亮、细平、不易生锈。其优点远胜于人工磨料砂轮。规格有小条、长条、双料、青方糙等十多个品种。大块磨石重25—50公斤,适于水磨机器部件和大型刀具,小块磨石重1.5至3.5公斤,适于各种家用刀具。产品远销上海、江西、浙江、河北等省市。

名菜

  八宝鸭
  八宝鸭,是家庭、筵席上乘菜肴。制法:肥鸭一只,宰后去毛洗净,于尾部开一裂口把内杂及软骨拿掉,以香糯米、白果或莲子、板栗及葱花等佐料,填进鸭肚,放入锅内,用少量水,文火炖烂,即可食用。色香味俱佳,肥润而不腻口。
  清炖甲鱼
  甲鱼,俗称沙鳖、鳖。制法:甲鱼一只,重O.5公斤以上,加葱、姜等佐料,入水清炖。其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据现代医药科学研究,有抑制癌细胞作用,为上等名菜。
  烤方肉
  烤方肉,亦称烤方,是县城办盛大筵席必备佳肴,有70多年历史。原料:猪肉一方块(选用皮薄猪肉)约2.5~3公斤,麻油、白糖各40克,甜酱60克。方法:用淘米水洗净肉皮,边洗边刮。烤时用铁叉叉着,先烤至五六成熟,再涂麻油于肉皮,边涂边烤,烤熟后,用刀将肉切成薄薄方片,蘸甜酱或白糖吃,味香甜鲜美。
  烤鸭
  烤鸭名气有100多年历史。原料:活鸭一只,重2公斤以上,麻油、白糖各100克,甜酱150克。制法:鸭宰后洗净去肚杂,用铁叉将整鸭叉在木炭火上烤熟,边烤边涂麻油于鸭皮上。食用时将鸭切成小方薄片,蘸甜酱吃(甜酱用白糖制成),味鲜美可口。此艺今只有少数人能做。
  蒸鲫鱼
  蒸鲫鱼,是建国前县内常用高档菜肴,风味独特。用料:鲜鲫鱼一条,重O.4公斤左右,花油网一块。配料有冬菇、肉丝,调料有葱、姜、糖、酱油等。制法:将鲫鱼切开,去掉鱼刺,洗净、然后将配料及调料放入鱼肚内,用花油网包好蒸熟,再炮油。味香嫩鲜美。
  醋仔公鸡
  醋仔公鸡是清溪、林头名菜。主料;仔公鸡一只,重O.8公斤左右。佐料:豆粉、酱油、白糖、米醋。制法:鸡宰后去毛洗净,取出内脏,将鸡切成鸡丁,用豆粉、酱油拌和,放入滚沸菜油锅内煎炸,熟后上盘,浇上白糖、米醋食用。味香甜鲜美。

名点

  清溪观音糖
  清溪观音糖,洁白如玉,味甘如饴,香酥可口,名驰省内外。相传唐代清溪即有人研制此糖。其形如观音手指,故名观音糖,并取观音济世之意。
  观音糖配料考究,制作精细。每制15公斤观音糖,用纯白糖12.75公斤,掺糯米制成的饴糖2.25公斤,泉水9公斤,同时放入锅内煎熬。关键技术是掌握火候。火候到,即取样“水淬”(也有用口尝),约一分钟时间取出,用手指碾碎,如发出细微“嚓喳”声,抽出观音糖就洁白、细嫩、有光泽,中有藕孔,进口酥脆,香甜鲜美,嚼之无渣。县内其他地方用同样原料、方法加工,和清溪观音糖相比,有两个缺陷无法改进,即无藕孔,有渣滓。据有数十年制糖经验老师傅谈,主要是清溪泉水,因而独具特色。
  水晶烧卖
  水晶烧卖,又称糖心烧卖,是环蜂镇有名的早点,有约200年历史。主要原料:上等白糖、面粉、生猪油。配料:豆粉、青梅、桂花、桃仁、青红丝等。制法:将面粉用水拌好,揉成面团,擀成一张张薄皮;用其余原料、配料做成馅,放入皮中包好,上蒸笼蒸熟。其味香甜,肥而不腻,鲜美可口。享誉周围数县。
  酱饺子
  酱饺子,又名糯米团子,是县城饮食业有名早点。制法:糯米粉七成、籼米粉三成调匀后,以手推成空心团;将生猪油(或肥猪肉)、青梅、桂花、桃仁、青红丝等原料做成馅,装入团内捏合,放蒸笼蒸熟。外面滚上糯米,叫糯米团;不滚糯米,称光蛋团。香甜可口,别有风味。
  干丝
  县城干丝,制作精细。质量好的干子,一块能剖出13~16层,一般剖10层。切后,细如线,韧而不断。干子制作也很讲究,黄豆要细磨、细淋浆,不挑皮子。加工这种干丝,技艺要相当熟练,一般徒工不行。干丝切好、烫好后,加少许大蒜、菠菜(或芹菜)、红辣椒片(或嫩姜丝)、虾米、白糖等配料,浇上麻油、酱油即可。食之柔软爽口,既是有名早茶点,又是佐酒佳品,风味别致,名闻遐迩。

名酒

  运沉香
  运沉香酒,是传统保健营养酒,县运漕酒厂生产。建国前,运漕镇即产此酒,较有名气。50年代,运漕酒厂收集整理传统配方和山西竹叶青酒配方,改造运沉香酒,以陈年白酒作酒基,用冰糖和党参、当归等十几种中药配制而成。酒质晶莹,酒体绵甜,风味独具,深受消费者欢迎。
  80年代,根据国家酒类产品发展方向,厂内技术人员丁兆民、黄安东、王水发等研究开发第三代运沉香酒,以黄酒为酒基,佐以佛手、肉桂、白菊花等名贵中药浸出汁,用特殊工艺精制。酒度由60度改为30度、18度,糖度60度。色泽金黄悦目,清亮透明,具有芳香醇正,入口绵甜,酒体协调,营养丰富特点,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饮料酒,常饮有滋补健身功能。产品1988年11月经省保健食品协会鉴定通过。12月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是年产量122吨,远销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
  运漕特曲
  运漕特曲,开发于1985年,是运漕酒厂拳头效益产品。选上等高粱、玉米、大麦、小麦、豌豆等为主要原料,采用独特生产工艺酿造而成。酒色清亮透明,入口芳香浓郁,醇甜爽净,回味悠长。1986年10月,采用人工老窖泥优化培养,革新酿造工艺,产量、质量均有大幅度提高。为适应各层次消费者需要,同时开发运漕特曲系列酒:50度运漕特曲,53度运漕特曲等。1986年,运漕特曲在巢湖地区评酒会上,以最高分评为“地方名酒”。1988年产销量1050吨。

含山风俗

岁时节日

  传统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为“春节”。男女老幼穿着一新,家家户户燃放鞭炮(以初一晨“接年”,初三晚“送年”最盛),人们喜气洋洋,见面互致问候。初一晨家主率家人焚香敬神祭祖,晚辈叩拜长辈。春节间,亲戚邻里相互拜年。拜年者携带一定礼品,被拜者备瓜子、果品等物待客。饮食分早中晚三餐(亦有分早晚两餐的)。早餐喝茶,吃早点、面条或元宵之类。中晚餐菜肴丰盛。亦有春节三日全家吃素者。建国后,人民政府提倡过革命化春节,废除陋习,保留良俗,倡导新风。机关团体纷纷给烈军属拜年、慰问孤寡老人、举行春节团拜和春节联欢会等活动。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县人称“小年”。早餐吃元宵,以示团圆。是日晚,县境各地遍闹花灯,有龙灯、花挑和踩高跷等形式(此俗民国及建国初期盛行,近年无)。元宵节后,群众娱乐、走亲访友等活动渐少,民谚曰“吃了月半饭(指正月十五),大家把事干”。
  夏至 是牧童的节日。旧时耕牛在该日可散放于野。县内除圩区外,其它地区有“炼谷墩”习俗(“谷墩”谐音“谷登”,寓“五谷丰登”之意)。夏至前,各村牧童在牧场垒一土墩,高丈许,中央栽一棵早已备好的枯树,树四周堆以柴草,夏至清晨放火燃烧,火焰越高越吉利。
  夏至日,家长要给牧童买新草帽、桃子、鞭炮等礼物。早餐后,养牛户备上酒菜到“谷墩”前焚香拜“牛王”,然后与牧童在此共用野餐。
  建国后,随着农村小学教育的普及,学年儿童皆入学。“炼谷墩”习俗渐废。县人尚流行吃炒蚕豆的习俗,民谚:“夏至吃粒豆,一夏都不瘦”。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早餐喝茶,吃绿豆糕和粽子。粽子是以糯米、或糯米分别与红枣、绿豆、火腿肉等原料搭配,以鲜芦叶裹成,清香可口,为端午必用食品。中午设丰宴,饮雄黄酒,晚餐如平常。
  旧时,县人以为该日邪毒之气最盛,习俗大多与驱邪相关。是日,吃大蒜、咸鸭蛋,以雄黄洒洒于住所内,涂于小孩耳鼻额头等部位,于正午将菖蒲、艾割下悬于门旁;挂钟馗画像于堂上;给孩子挂“端午锦”(此锦内装大蒜、樟脑、雄黄、陈香粉等物,以花布缝就,香气四溢),穿虎头鞋,挂长命锁,围绣有五毒(蛇、蜘蛛、蜈蚣、蝎子、老虎)的兜肚子。建国后,上述习俗已较少见
  端午节后,县境内裕溪河、清溪河、得胜河及滁河等河沿岸的乡民们有赛龙舟的习俗,乡人称为“划龙船”,竞赛时,河内龙舟竞渡,岸边人潮涌动,气氛热烈。此活动一般至农历六月初六日终止。
  含北习俗,端午日每人要吃几个杏子和桑椹,民谚曰:“吃了端午杏,一年不害病,吃了端午桑,一年不害疮。”
  县人有此节给长辈拜节的习俗。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为中秋节,俗称八月节。早餐食糯米糍粑,中晚餐以鸭子为主菜。晚上露天设席,置新秋果实(如菱角、柿子、石榴等)和月饼,放鞭炮以贡月,嗣后,阖家共尝之。贡月一俗,旧时很讲究,近年较少见。该节前夕,县人皆携月饼等礼物给长辈拜节。
  除夕 农历年最后一日,俗称“大年三十”。是日,家家将家务事处理完毕,外出人口都要尽力在此日赶回家。门上贴春联,放鞭炮,全家欢聚一堂,吃年饭。旧时,晚上全家人坐守长夜,为“守岁”。近年电视普及,全家团聚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节目。
  上述数节是县民间主要传统节日,此外,较有影响的节日有:
  立春旧时于是日焚香、张灯、放鞭炮。至亲好友互请春酒。素有“新春大似年”之说,建国后淡薄。
  上七 农历正月初七日,俗称“上七”。是日,家家焚香祷告神灵祖先,祈求一年平安。早餐吃鸡蛋、糖、糕之类扁食,中晚餐时,先鸣放鞭炮,后全家聚餐。此节五十年代渐废。 二月二 群众称为“土地日”和“龙抬头”。白天乡民祭本方土地,晚间玩“龙灯”。建国后废弃。 清明 县人于此节前数日即陆续去祖坟祭祖,清明节为高潮,节后停止。建国后,机关、厂矿和学校等团体组织干部、工人、学生前往烈士墓献花圈、扫墓,纪念先烈。
  旧时,县人于是日折柳枝挂在家门旁,以避邪气。今废。
  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日”。是日晚,户户在家前屋后焚纸祭祖。建国后此俗渐废。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县人崇尚登高,地方文人相聚持鳌宴饮、吟诗作对。
  冬至 县人于该日起去祖坟祭祖,持续至除夕。民谚;“冬至上坟上到年,清明上坟上在前。”为祖坟培土也在该日进行。
  法定节日
  民国时期的法定节日元旦:1月1日;植树节:3月12日;教师节:6月3日;国庆节:10月1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节日元旦:1月1日;国际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青年节:5月4日;护士节:5月12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辰:7月1日;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1984年始);国庆节:10月1日。
  上述节日,政府或规定一定假期,或组织相应的庆祝活动,气氛热烈。
  地区性节日
  张什一村老人节张什一系福山乡乡政府所在地。1984年,群众议订,自该年起,每年冬至日为该村老人节。是日由村长召集全村60岁以上老人欢聚一堂,并设宴庆贺。

婚丧喜庆

  婚嫁
  建国前,县内婚姻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讲究门当户对。其程序分为订婚、朝节、送日子、迎娶、拜堂、闹房等步骤”。
  订婚 一方家长(多为男方)相中另一方后,即请媒人说合。若对方家长也满意,即请阴阳先生配合双方子女的庚八(所谓庚八,指生辰之年、月、日、时之干支),如相合,即选择吉日,填好男青年庚帖,备置聘礼,由媒人送至女方,并带回女方庚帖,男方即宴请亲友、邻居,宣布订婚。
  朝节 订婚后,每年端午、中秋,男方至女方拜节。结婚当年的中秋节礼节尤为隆重,女方亲戚皆是送礼对象,礼品一般为月饼、鸭子、烟、酒等,俗称“拖酥”。
  送日子 “拖酥”后,男方即请阴阳先生选择婚期,说明注意事项,并告之女方,谓之“送日子”。同时以“正礼”送女方家长,“代礼”送女方父母同辈亲戚(受者至婚期还礼祝贺)。女方在接到“日子”礼品后。便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和男方彩礼的多寡准备嫁妆。俗话说:“大户人家贴钱嫁丫,中户人家仅钱嫁丫,贫户人家落钱嫁丫。”
  迎娶 婚期前一个月,女子渐减饮食,婚期前三日尤甚,谓之“扣茶饭”。迎娶时,男方一面在家宴客、谢媒,一面组织队伍迎娶新娘。迎新队伍由花轿前行,吹鼓手随后,一路上鼓乐不断,鞭炮声声,喜气洋洋。含中、含北习俗,男方起轿时,轿内放公鸡一只、脚炉一个,回轿时,女方配母鸡一只、土基一块,寓成双成对,新娘不忘娘家故土之意。
  轿至女方门前,女方大门紧闭,男方在门外鸣炮相催,并不断向门内递一定数量的钱币—该币以红纸包裹,谓之“催门包”。女方在门内鸣炮相答。新娘上轿前,先全部换穿男方带去的“寿衣”(寿衣系给老年人准备的死后穿的衣服,意寓长命百岁)。接过父母递来的饭菜,不食,由兄弟接下,意谓丢下娘家的衣饭碗。随后新娘站在盛满稻谷的斛上,兄弟背之上轿,并陪同其至男方家,谓之“送亲”。新娘自上轿始即哭哭啼啼直至婆家,谓之“哭嫁”。轿至男方门前,由全人(原配夫妇双全,有儿有女之人)在轿下置两个口袋“送亲人”将新娘背下轿,新娘踩在袋上,随口袋交替步行至堂前,称为“传代”(“传袋”之谐音)。
  拜堂 新娘至堂屋即与新郎举行婚礼。一拜天地,再拜男方祖先父母,三夫妻对拜。拜毕入洞房。入洞房后,二新人先喝传杯茶,后由童男童女相陪,吃团圆饭。
  闹房 晚间,村邻亲友皆来“闹新房”。习俗“三天不分大小”,即无论老少皆可闹房,闹房时,一说吉利话,一答好,气氛热烈。
  1951年,国家颁布“婚姻法”,提倡婚姻自由,婚事新办。农村逐渐废除包办婚姻,废除配庚八、坐轿、拜堂等旧俗,其余仍袭旧俗。城镇青年结婚,一般经双方自由恋爱、登记结婚,再宴请男女双方亲友庆贺,散发喜糖。或旅行结婚,或举办,集体婚礼(1988年,东山、九连分别有3对、5对青年举办集体婚礼),婚事简办成为新的社会风尚。70年代后期以后,城乡少数人家婚礼呈现铺张趋势,男方要备置彩礼、房子、家具、家用电器、自行车等物,以轿车迎娶;女方也要置办丰盛的嫁妆。
  丧葬
  人死后即办丧事。其程序是:擦洗死者身体,换穿寿衣(俗称“老衣”),寿衣古制为五领三腰,即五件上衣,三件裤子。家贫者,以假领假腰配足其数以代之。换穿鞋子(俗称老鞋),为红布软底鞋。胸口盖压犁镜。脸上蒙一张草纸,称为“蒙面纸”。口中放一枚铜钱,称“含口钱”。尸体停放一段时间后方可入棺,是为“冷尸”。入棺时,先于棺底均匀放置拳头大小的石灰包,其数目以死者的年龄为准。尸体置其上,随后将棺材置于两条板凳上,并按一定规矩停放于堂屋。其下方点燃香油灯长明,称“七灯”。灯前方供亡人牌,插以白纸条,称“招魂幡”。牌前点香烛,香烛前置一碗饭,饭上竖立一熟鸡蛋,直插一双筷子,称为“倒头饭”。孝子(死者的儿子)要日夜守灵致哀,亲友亦轮流“坐夜”陪伴。在此期间,亲友前来吊唁时,孝子应在门口跪接,出葬前,要让亲友与死者见最后一面,接着将棺盖封牢,出葬日选择农历单日。出葬时,孝子登门跪请八大汉,以“龙杠”、“龙绳”和“出丧杠”等丧具抬棺上山,亲友带孝哭送。棺至坟地,旧俗以稻草掩盖之,三年后择地入土。50年代后,便直接下葬。出葬第三日,女眷至墓地祭祀,称为“复山”。七日,以芦苇等物扎一小梯靠于院墙引亡灵回家探视。若死者为年长者(六十岁以上),下葬后,其家庭要大摆酒席宴请前来吊唁的亲友,称为“办白喜事”。
  1977年5月,县在环峰镇建火葬场一座。同年,县倡导“废除土葬,实行火葬”的新风尚。从建场至1988年底,全县火化尸体中,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者火化占多数。其具体程序是:单位张贴讣告,述其历史,评其功过,尸陈火葬场。择日组织有关人员向遗体告别。遗体火化。骨灰以盒留存。开追悼会。抚恤死者家属。
  回族实行土葬,请专门清洗人在家将死者洗净,以白布包裹置于经盒(类似棺材),请阿訇诵经,后由回族亲属抬上山,再用白布带将尸体缓慢放入土坑。亲属站下方,阿訇站上方诵下土经,仪式毕即堆土。经盒带回备用。
  生育
  妇女怀孕期间,娘家要准备婴儿穿的衣被、尿片等用品,婆家则于临产时炒“阴米子”,即蒸熟晒干的糯米饭,再以铁锅烘炒,俗称“催生米”,以便生育后用开水泡食。
  生育后,产妇一般休养一个月,俗称“坐月子”。其间,家人准备老母鸡、猪肉等营养食品以使产妇身体得以恢复。贫穷人家,产妇未至满月即参加轻微劳动,甚至产后几天即下地干活。
  产妇的家人则携红蛋等物至娘家亲戚报喜。婴儿出生三日,要为其洗澡,称“洗三朝”。洗毕,以伞遮婴儿至门外拜天地(打伞是为了避免婴儿的血腥气冒犯神灵,一说伞可使婴儿免遭妖魔侵害),祈求神灵保佑“长命富贵”。
  出生九日,要“做九朝”。产妇娘家亲戚同来祝贺,称为“送粥米”。贺礼一般为赠给产妇以营养品,赠给孩子以衣帽、装饰品或钱币(称“百岁钱”)等物,婆家设宴盛情款待,并回赠红蛋等礼品。运漕、铜闸一带,“送粥米”不集中在九朝这一天,婆家不集中设宴。
  七八十年代,城镇居民生育子女时,亲友同事一般赠给孩子“百岁钱”。其家长集中设宴酬客。
  至小孩盈周年,由外婆馈赠礼品:项圈、手镯、脚镯、长命锁、饰有银质十八罗汉狗头帽、绣上八卦图案的兜肚、虎头鞋等。同时,外婆还要给孩子“抓周”—用筛镜(筛子放在稻箩上,箩内放面镜子)摆上各具象征意义的物品,如文房四宝、刀剑模型、算盘、胭脂花粉等物,让孩子随意抓取,以被抓之物作为预示孩子成年以后的发展趋向,“抓周”大多在较富有家庭流行,贫穷户则较淡薄。
  寿庆
  每年家人生辰,一般吃鸡蛋面条,预祝长寿。逢整数生辰,如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等,则又较一般生日隆重。
  做寿年龄从六十岁开始,以后每隔十年一次,循“做九不做十”之俗,例如,六十寿辰即提前到五十九岁生日来庆贺。寿庆之日,亲友携礼祝寿,寿礼有衣料、鞋帽、钱币、寿匾、寿联、寿茶(面条、蛋、肉等食品)等,主人设盛宴庆寿。少数人家用米粉和白糖做成香甜可口的寿桃粑粑,散给亲友和邻里。
  做寿之俗,含中、含北盛行,含南则较为少见。
  建国前,少数官僚豪绅给死者做冥寿,借以榨取钱财,建国后绝迹。

迷信陋习禁忌

  迷信
  抬菩萨 旱久无雨,民间即抬龙王或其他菩萨至野外广场上,含南习俗将菩萨置于干涸的水塘底,敬香、朝拜祈雨,直至下雨时,才将菩萨请回庙内。
  若久病不愈,则认为恶鬼缠身,家人遂请菩萨到家里去捉鬼,或将菩萨请到药铺,按其旨意取药以治病。
  每年正月初,含山流传抬菩萨打桩的风俗。其步骤是:第一天晚上将菩萨抬至某家(称座家),村中各家家主皆去祈请菩萨保佑风调雨顺、家人平安。次日,村人即抬着菩萨巡视各村,每至一村必鸣鞭炮相迎。最后以抬菩萨者力疲时落脚位置来判断该年的吉凶。
  算命 此术是运用排生辰八字、相面、测字等方法来预测人的命运。算命者大多是盲人,在民间游历,收取一定费用。
  叫生魂 孩子、成人久病不愈,或受惊吓发烧,则认为魂魄失散在外。母亲或其他家人于夜深人静时,于户外边撒五谷边喊病者的乳名,另一家人随之答曰“来了”。直喊至病者床前。如此连续数晚。
  冲喜 老年人病重,家人为其赶制老衣(死后穿的衣服),准备棺材;或未婚青年久病不愈,家人为之娶亲,但婚后暂不同居。统称“冲喜”。
  唱平安戏打醮 乡村若遇瘟疫、火灾或其他灾害,村民则认为不平安,遂集资请戏班子来唱京戏。60年代后,乡村一般以放电影取代之,称唱平安戏。或集资请“山人”(即道士)念诵经文,称为打醮。
  上述活动皆耗资巨大,常由相邻数村联合举行。 农历七月十五祭祀 是日,民间称为“鬼节”。人们于当晚到三岔路口,按先祖人数划圈焚烧纸钱,并增划一圈以祭孤鬼。
  择坟地 人死后,乡人即请“风水先生”寻找合适的墓地(旧称“风水宝地”)以葬之。民间认为:祖先墓地的好坏影响着家族未来的兴旺与否,故很慎重。
  巫术治病 巫婆以坐坛(谓某大仙附体)、细察病者衣服、朝亡(谓某死者阴魂附身)等方法,并以香灰、“仙水”、“仙丹”等让病者服用,以便敬神、驱鬼,达到治病目的。
  上述习俗主要在建国前流行于民间,建国后,抬菩萨、冲喜、择坟地等消失,余俗亦罕见。
  陋习
  赌博 其主要方式为押宝、推牌九、打麻将等。民国期间,赌博风行,运漕等镇公开设赌台,以“打头子”(从赢家抽利钱)取利。很多赌徒因赌博而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建国初,人民政府明令禁赌,赌风收敛。70年代后,有回升趋势。政府屡禁未绝。
  吸鸦片 鸦片制作程序繁多,价格昂贵,久吸成瘾,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清末民国时期,县各镇皆设鸦片烟馆,运漕数十家,清溪镇9家,巨兴6家。出入烟馆的大多是乡绅子弟和游手好闲之徒。他们沾染此习,无法戒之,不少人因此耗尽家资,沦落街头。建国后,此习得以根除。
  狎娼 民国时期,环峰、运漕、仙踪等镇公开设置妓院。民国25年(1936)当地政府明令禁娼,娼妓由明转暗。建国后始根绝。
  溺婴 清末民国时期,贫困人家无力抚养更多的子女,又节育乏术,或因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多将刚出生的女婴溺死。建国后,此俗始废。
  裹脚 清末时,妇女崇尚裹脚。即在女孩幼时,家长便用布、线等将脚长期裹起来,成人后仍呈小孩脚形状。时称“三寸金莲”。民国初此俗渐废,现已绝迹。
  禁忌
  1.语言禁忌:
  人死忌言“死”,称“老了人”、“过世”、“走了”。小孩夭折称“丢掉了”。 买中药忌言“抓药”,称“抓香茶”。中药渣忌倒入垃圾堆,而倒在路中间让人踩,好让行人将病“带走”。
  春节三日忌说不吉之言(俗称破话)。
  2.行为禁忌;
  春节三日忌打骂小孩。正月初一忌搓元宵,谓搓元宵是“白手打白手一年无获”;忌动铁器,包括针线、菜刀、锹等农具;忌外倒垃圾,忌外出汲水。
  拜年、拜节、探望病人、婚俗中送庚帖、朝节等都必须选择上午。忌下午或晚上进行。
  逢年过节或遇红(婚)白(丧)喜事忌打破碗盏,若遇之则说“打发了”、“碎碎(岁岁)平安”等语解忌。
  新婚后第一个月忌空床,若无人则置两条扁担于床以代人;妇女在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忌同丈夫在娘家同居;寡妇或改嫁的妇女忌出入红白喜事场所。
  抬病者看病时须使病者脚向前;抬死者则使死者头向前。
  出丧途经每个村庄时要鸣放鞭炮,否则被认为会影响村庄平安;客死外地者,忌将尸体抬回家;寿衣料忌用毛织品或皮毛制品,应用丝绸、棉纱织品。生育男孩或孩子暴病时,门头上悬挂镜子,外人见之即不步入门槛探望,只在门外问候。等产妇满月、孩子病愈后,取下镜子解忌。
  产妇在产后一个月内忌入别家大门,商店门(俗称糟门)不忌。
  婴儿首次去外婆家须用锅烟灰涂黑鼻尖,身插桃树枝,背上束红带,以便驱邪逐魔。
  3.其他禁忌
  喜鹊忌下午叫,俗称“早报喜,晚报丧”。
  晚上忌闻猫头鹰叫。俗称其叫声预兆“一更火,二更丧,三更四更叫天光。”
  小孩忌食鱼卵(俗称鱼籽),谓食之不识数;忌食未孵成禽的家禽蛋,如鸡,鸭、鹅等蛋,俗称“妄蛋”,谓食之不聪明。
  建房时,房屋中梁(木剑)和房屋山墙(土剑)皆忌对着前面人家的堂屋大门和香火,否则会影响人家平安。前面人家的烟囱忌对后面人家大门。

  服装 民国时期,农民以自织的土布(俗称“家织布”)为衣料,颜色多为红、绿、青三色。夏天着裤头,肩披一条约五尺长的粗布巾。冬季上着棉衣,式样男为对襟,女多为大掩襟;下着扎脚棉裤,小孩衣服往往是兄弟相传,俗语说:“新老大,旧老二,补补衲衲是老三”。乡绅富豪夏穿洋布长衫,女穿旗袍、罗裙;冬着皮袄(质地为羊皮或狐皮),外罩马褂。春秋多以中山装、长衫和套裤为主。
  建国初期,主要沿袭旧习,布料主要采用细平布、花布和哗叽等,后普遍流行卡叽、灯芯绒(60年代);涤确良、涤卡、毛料(70年代);呢绒、涤纶、尼纶(80年代)等。 颜色多为蓝、黄、灰、黑等,其中80年代的衣料色彩艳丽,花样繁多;式样主要有中山装、列宁装、军便装、西装、青年装、学生装、工作服、喇叭裤、牛仔裤(春秋);棉大衣、滑雪衫、羽绒衫、夹克衫(冬);冬类裙装、香港衫、衬衫、单裤(夏)等等。
  鞋(袜) 清末民国期间,日常多穿土布鞋、草鞋,雨天多穿木屐板草窝子做的雨鞋或钉鞋(此鞋底部密钉铁泡钉,鞋帮密衲棉线,以桐油涂外表数遍,不渗水),少数富户着元宝口胶鞋。妇女多着自制的绣花布鞋。
  建国初期沿旧习,后逐渐流行力士鞋、解放鞋、旅游鞋、球鞋、皮鞋(春秋),塑料凉鞋、塑料拖鞋、皮凉鞋(夏)、布棉鞋、皮质棉鞋(冬)。雨天穿浅、深筒胶鞋。80年代妇女多着高跟鞋和半高跟鞋。
  民国时,城乡居民大多不穿袜子,少数穿口袋式套袜,男白粗布质,女黑布质。建国后,普遍着“丝光袜”、“棉纱袜”,80年代着尼纶袜。夏季时,城镇男着薄丝袜,女着长筒丝袜,农村大多赤脚,下水田劳动时有穿超过膝盖的长筒水袜,以防蚊虫蚂蟥叮咬。
  帽 清代秀才、贡生、举人等戴官帽,以黑绸布制,上饰红色小球。
  民国时期,乡绅戴“礼帽”,贫民戴狗头帽、四块瓦板鼓帽,富家子戴绣花风帽。妇女以花头巾扎头,老年妇女冬季戴包头,或戴青布巾。建国后,农村中老年人和孩子多沿旧俗,城镇居民及农村青年人多戴黄军帽、鸭舌帽、工人帽(春秋),棉军帽(冬)。
  首饰(发型) 旧时,年轻女子用红毛线(又俗称“头绳”)扎辫子,式样为“榔头角子”,已婚妇女梳“粑粑头”、戴簪子、插头钗,其饰品银质居多,少数为金玉质。抗战期间梳“柿子头”,戴耳丝(即耳环,为金银质)。娇惯男孩左耳扎孔戴耳坠子(民俗称耳扎孔系破相能折灾),戴银手镯、脚镯、项圈等,佩长命锁。乡绅戴金戒指(俗称金箍子)。男性发型多为“平头”,后梳“西洋装”、“分装”。
  建国后,年轻女子先流行梳双辫,后剪耳朵毛,其余皆沿旧习。至1978年后,理发运用护发、染发、烫发、吹发等技术,男女青年发型多样。但老年人发型依旧。与此同时,戴金银首饰之风在民间流行。

  主食 民国时,贫家随季节而改变饮食。春季农忙时,多食野菜饭、粥;午收后,以水磨麦子“连麸捣”(即麸与面混合物,又称“驴叹气”)食用。农历七、八、九月多食籼米;农历十月份,以瓜菜、山芋为主食,俗语说:“镰刀上墙、家中断粮”。农历十一、十二月大多日食两餐,为菜饭或菜粥,俗称“糠菜半年粮”,少数富裕人家常年主食大米。建国后,县人普遍以籼米为主食,并佐以其他食品。午季时,以面粉制成馒头、粑粑、面汤、面条等食用;夏收后,以籼米和粳米混合磨制成米粉粑粑食用;秋收后,以糯米磨成元宵面、或以糯米蒸熟阴干后成阴米子食用;春节前以山芋或大米以特定方法熬制成糖稀分别配以“阴米子”、芝麻、黄豆、花生等制成各种糖果食用。
  餐次 农村习惯早晚粥、中午饭。农忙时,下午于田间增吃一餐,谓之晚茶。城镇居民中年长者早餐有喝茶、吃早点的习惯。名早点有油炸巴巴、炒面皮、煮干丝、烧卖、饺子、各类包子、五香蚕豆、糍粑、油条、麻花、团子、方糕等等。其余早餐以烫饭、炒饭、粥为主,中餐煮干饭,晚餐多炒饭。
  菜肴 农村以蔬菜为主,逢年过节或招待客人,则宰杀家禽、采购荤菜。城镇居民在70年代以前,以素菜为主,辅以荤菜,近年荤素并重。
  素菜有白菜、萝卜、菠菜、芹菜、包心菜、韭菜、茼蒿、苋菜、空心菜、花菜、芥菜、油菜、芫荽、莴笋、黄瓜,南瓜、冬瓜、北瓜、丝瓜、瓠子、菜瓜、西红柿、鸡心菜、胡萝卜、洋葱、茄子、辣椒、黄豆、扁豆、四季豆、土豆(马铃薯)、甘薯、红豆、蚕豆、豌豆、藕、蘑菇、银耳、海带、姜、蒜;豆制品有豆腐、千张、干子、豆腐果、豆汁皮(人称“皮子”)、皮棍(腐竹)、豆芽菜、豆圆、豆饼等。
  荤菜有猪肉、家禽肉、牛肉、羊肉、狗肉、野鸡、鱼、虾、蟹、鳖、黄鳝、河蚌、螺蛳等。
  地方名菜有挂炉烧鸭、清蒸鳜鱼、八宝鸭、八宝饭、醋肉子公鸡。
  县人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冬季,喜腌制各类蔬菜、鱼肉、家禽、辣椒、生姜、香肠等食用。

  住房 民国及建国初期,县境普遍居住土墙草房,没有窗子,厨房,不设烟囱。乡绅和城镇居民多居砖墙小瓦房,其中运漕镇街道建筑多为两层木楼房。60年代至70年代初渐兴土木结构的瓦房,但土墙草房仍占主体,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城乡建房以砖墙瓦房和楼房为主。其造型美观,宽敞明亮,平房较常见的是五间,中间敞三间,两边各隔一间,名曰“明三暗五”,楼房一般为二层。每层三至六间不等。
  建房 旧时,建房先请地理先生选择屋基地,定大门向并择吉日动工兴建,建国后此俗废。上梁前一天,亲戚朋友都来“祝贺”,届时,两旁柱上贴对联:“上梁喜逢黄道日,竖柱正遇紫微星”,同时,在大梁上挂红布,焚香放鞭炮,然后由木工上中梁,木工边作业边说好。房主先蒸一笼糯米饭或包子,寓“蒸蒸日上”之意。并撒喜糖让孩子们哄抢,以哄托喜庆气氛。上梁后,房主还要给木工包喜钱。
  单位建房无此习。
  迁居 旧时,迁居须选择吉日,一般以农历八日为安。于天亮前进行,取“越搬越亮”之意。届时先焚香,放鞭炮,后搬家俱,亲友皆来贺“乔迁之喜”。此俗今已淡化。

  民国时,县人外出绝大多数是步行,少数富绅坐青布小轿或软轿子。运输货物以肩挑为主,少数利用小木船、送脚毛驴等运输工具。建国初期,基本上沿习旧俗,60年代后,乘坐汽车、火车、轮船等(此三者建国前虽已在境内出现,但数量很少,乘坐者亦少)日益增多。运输时以板车为主。同时,拖拉机、汽车等运输已出现。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自行车逐渐在城乡普及。汽车客运中,国营客车普及;私营三轮车、面包车也发展起来,并与国营客车一起成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淮南铁路沿线居民则多乘坐客运火车,沿线有关单位多利用货运火车大规模运货。裕溪河、得胜河、清溪河等河的沿岸居民多利用机动水泥船载客运货。

历史沿革

  含山秦时为历阳县地,属九江郡。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历阳属淮南国。元狩元年(公元前122),淮南国除,历阳仍属九江郡。武帝置十三州时,改九江郡为扬州,历阳属扬州。后汉因之。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改九江郡为延平郡,改历阳县为明义县。
  三国时,历阳属吴。
  西晋时期,历阳先属扬州淮南郡,永兴元年(公元304),属新设历阳郡。东晋大兴二年(319),分历阳县境西部侨置龙亢县,县治在今县南40里,相传即今杨府城村,属扬州历阳郡。
  南北朝时期,宋永初二年(421),龙亢属南豫州历阳郡,元嘉七年(430),属豫州历阳郡。大明三年(459),属南豫州历阳郡。齐建元二年(480),属豫州历阳郡。永明二年(484),属南豫州历阳郡。梁太清二年(548),侯景破历阳,江北之地尽属东魏。北齐天保六年(555),齐、梁通和,遂改历阳为和州,龙亢归和州。陈宣帝末,北周尽取江北之地,将龙亢县地并入历阳县,至此龙亢县废。
  隋开皇十三年(593),历阳县属和州。大业三年(607),历阳县属历阳郡。
  唐武德六年(623),分历阳县西部地区原龙亢县境域设含山县,县以境内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横山。《清一统志》说:“在含山县西三十里,崔巍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唐因以名县。”《太平寰宇记》又说;“以县境众山所含,故名含山县。”武德八年(625),含山县废,并入历阳县。长安四年(704),在原含山县境置武寿县,属淮南道和州。神龙元年(705),复名含山县,领属关系未变。自此含山县名沿用至今。
  唐天宝元年(742),和州改为历阳郡,含山属淮南道历阳郡。乾元元年(758),历阳郡再改为和州,含山属淮南节度使和州。贞元十六年(800),属舒庐滁和都团练使和州。天稀元年(904),属淮南节度使和州。五代十国时期,含山初属吴、南唐,后属后周,均隶和州。
  两宋时期,含山属淮南西路和州防御使。
  元至元十三年(1276),含山属淮西总管府和州镇守万户。至元十四年,属庐州路总管府和州安抚司。至元十五年,属和州路。至元二十八年,和州路降为和州,属庐州路和州。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含山县废,县南部分入无为州,余并入和州,属南京庐州府。明洪武七年(1374),属南京凤阳府。洪武十三年,复置含山县,属京师直隶和州。
  清顺治二年(1645),含山属江南左布政使司直隶和州。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布政使司直隶和州。
  民国元年(1912),废道、府、州,含山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至17年,属安庆道。民国18年至37年,先后属安徽省第八、第五、第九视察区和行政专员督察区。
  民国27年,日军侵占含山县城,国民党政府转移谢集乡农村。次年4月3日迁回县城。民国30年7月,县城再度沦陷,县治北迁仙踪镇。民国34年7月17日县城光复,8月2日,县治由仙踪镇迁回县城。
  民国29年,日伪于含南运漕镇另立含山县政府,民国31年迁铜城闸镇。
  民国31年,由共产党领导在福山、陶家厂一带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成立和含行政办事处,属皖中行署,后改属皖江行署。民国32年秋冬,成立含巢行政督导处,后改为含巢行政办事处(为县级政权),驻福山乡,属和含专员公署,直至1945年9月新四军北撤。
  1949年1月21日含城解放,含山属江淮解放区第五专区。同年6月,改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
  1952年1月30日改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58年12月15臼,含山县、和县合并为和含县,属马鞍山市,县治设历阳镇。1959年4月和含县属芜湖专区。1959年6月1日,含山、和县分开,各还原建制。1965年7月28日含山改属巢湖专区(后专区改为地区、行署),至今未变。

自然地理

气候

  县境地处北中低纬度地区,属北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特征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寒夏热,春秋温和,春温多变,秋高气爽;雨量适中,但夏多冬少,分配不均,夏雨集中,梅雨显著;日照多,无霜期长,光热水等气候资源颇为丰富。
  四季划分县境民间以农历1、2、3月为春季,4、5、6为夏季,7、8、9为秋季,10、11、12为冬季。以气候统计分析,按阳历12、1、2月份为冬季,3、4、5月份为春季,6、7、8月份为夏季,9、10、11月份为秋季,亦以1、4、7、10月份为冬、春、夏、秋四季的代表月。从气候角度考虑,以候平均气温高低作为四季划分的标准:冬季候平均气温<10°,春季≥10°<22°,夏季≥22°,秋季<22°≥10°。县境大致3月下旬入春,5月下旬入夏,9月下旬入秋,11月下旬入冬。春秋两季各占两个月,春季略少;冬夏两季各占4个月,冬季略长于夏季。

地貌

  1、丘陵山地 县境地形大体是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部为长江下游平原的一部分。中部和西北丘陵起伏,山丘错杂,山势大部分坡缓谷宽;山脉走向以南西北东向为主,山顶海拔高程一般在300米左右,最高峰是苍山主峰,海拔高程481米。主要山峰自北向南有:青龙山、大茅芦尖、马山、方山、黑山、苍山、大犁头尖、六宕山、太湖山、林头山等。县低山高丘面积381.7平方公里,低丘山地371.3平方公里,分别占县总面积的36.96%和35.95%。2、平原、圩区 县境平原圩区属长江下游平原的一部分,为冲积平原。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支流裕溪河水系和滁河水系两岸。牛屯河、得胜河两岸也有小片冲积平原。平原地层主要由淤泥质亚粘土和泥炭层组成。圩区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7.09%。圩区内沟渠密布,土地肥沃,是县内的主要产粮区。

矿藏

  县境矿种较多,主要为非金属矿产,有石灰石、白云石、石膏、耐火粘土、萤石、重晶石、磷矿、硫铁矿、建筑砂矿、磨刀石矿、砖瓦粘土矿等;其次为燃料矿产,有烟煤、无烟煤、泥炭;少数金属矿产,有赤铁矿、褐铁矿、方铅矿。其中可供开采的矿种10余种。少数矿种开采时间长,如磨刀石矿具有300多年开采历史。石灰石矿和建筑砂矿储量大、质量好、品种多,矿山布局较合理,是县内矿产优势资源。硬石膏矿品位高,少数矿种如铁矿、方铅矿、磷矿、硫铁矿等。

水文

  1、地表水 县年平均降水总量10.69亿立方米,年径流量246.8毫米,年径流总量2.5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632.4立方米,亩均占有601立方米。2、地下水 县境有泉水多处。主要有:昭关的马跑泉、太湖山的飞锡泉、东关的卓刀泉、白石洞泉、褒山的女儿泉、白龟泉、谢集乡的陈村汤泉、六宕山的三石板泉、清溪镇的西王汤泉、张公乡的泉水井等。少数地方将地下水充作部分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褒山华阳、巨兴姚垄、半湖汤山、东关毛滩、张公泉水井等地枯水年曾利用地下水灌溉。
  县境动植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品种较多,树种300多种,鱼50多种,药材518种,其中经济价值大的品种有:含山百日红鸭、太湖山鹿茸、巨兴红打瓜籽、姚庙玫瑰花、三汊河螃蟹、义城圩菱角、都胜圩荸荠等,均名闻遐迩。

行政区划

  下辖8个镇:仙踪镇、林头镇、运漕镇、铜闸镇、陶厂镇、环峰镇、清溪镇、昭关镇。

凌家滩古文化遗址

  境内的凌家滩古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300多年,为中华玉文化的发祥地。凌家滩遗址的成功发掘,将中国城市历史向前推进1000多年。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456三维地图】网址www.map456.com,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map456.com)-456地图 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